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网首页 | 论坛 | 博客 | 艺搜
 
 姜健
 http://jiangj.artron.net/
 
  搜索:
 
名家与相机
 
作者:李欣  发布时间: 2008-09-23 16:39:41
 
 

  16岁时,随父母下放农村的一段生活,使姜健对农村的生活场景有着特殊的情感,怀着对往昔的怀念,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梦,才有了姜健的《场景》。他试图用镜头留住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并将此视为对农民生活充满温情回顾的乡村记事。《主人》则是用环境肖像的形式展现了中原农民生活的生动场景。《马街说书人》、《孤儿档案》使我们看到了姜健富于变化的个人影像风格。交谈中姜健坦言,器材的适当选用对这些作品的成功拍摄起了一定的作用。

  问:《场景》确立了你在摄影领域的发展方向,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原农民的生活场景与生存状态。为什么《场景》的画面都是黑白图片?你当时对于器材的选用又是怎样考虑的呢?

  答:《场景》的创作初衷只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记录,记录曾经生活过的农村场景。我当时的观念中,黑白照片是最具艺术韵味的,同时,黑白影像也符合我心目中对于农村场景的记忆。135相机在当时已是很好的器材了,拍摄《场景》用的都是24毫米镜头,这只镜头特别适合拍摄农村狭窄房屋中光线暗淡的生活场景,视角不仅可以涵盖整个场景,还能有合适的中景。广角镜头的特点使它非常适合手持快速拍摄,有些图片是采用1/8秒手持拍摄的,在《场景》画册中,丝毫看不到模糊的地方。还有,它是能够有效控制边缘畸变、视角最广的单反相机用镜头,拍摄时只要注意横平竖直,最终的图片就不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当主题确定后,也许会有不同的器材选择方案,但最终只能有一个最佳方案,后期的《场景》拍摄中,我使用玛米亚RB67相机,依然选用了相当于24毫米视角的50毫米镜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一贯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使读者专注于《场景》内容的表现,而不会因为画面视角的剧烈变化,出现形式影响内容表达的现象。

  问:如果说《主人》是《场景》的某种延续,那么在拍摄《场景》时确立的技术、器材观是不是在《主人》的拍摄中也得到了延续?发表的《主人》全部是彩色照片,是什么原因使你没有继续使用黑白照片?

  答:在《场景》的拍摄后期,我习惯给农民拍摄一些肖像送给他们作为纪念。在这个过程中,我猛然觉察到人在场景中所具有的特殊信息,已不是个人对于场景单纯的回忆了。农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主人》表现的是以家庭环境为背景的农民肖像,它记录了中原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主人》中包含的信息量要远大于《场景》,我需要更大的底片来记录这些信息。我已经习惯玛米亚RB67的操作方式和6X7的底片面积,同时,方便的旋转后背可以提供不同的构图形式,随时更换不同胶卷的后背,也是我选用这种相机的原因之一。拍摄《主人》的时候,我是用两个后背,一个后背装黑白胶卷,一个后背装彩色反转片。那时,如果数字相机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话,我可以黑白、彩色模式相互转换的拍摄,就更加方便了。因为我认为黑白、彩色是不同的摄影语言。拍摄时我没有故意虚化背景,尽量使环境和人物都很清楚,使读者在阅读环境中人物的眼神、服饰、姿态的同时,还能清楚地看到环境中所有的细节,因为环境有很多的细节是需要阅读的。这一点彩色照片比黑白照片有优势,如果没有记录下来,很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的,以后就说不清楚了。

  相比于《场景》的拍摄,《主人》有了一个变化,镜头全部改用了玛米亚的65毫米镜头。因为50毫米广角在拍摄人的时候,其变形是我不能容忍的。为此,我特意买了一只65毫米镜头,《主人》这本影集就全部采用了65毫米镜头拍摄,也曾经考虑过90毫米镜头,但是作为标准镜头,它在农村房屋的狭窄空间中根本找不到拍摄机位。使用65毫米小广角也是兼顾了这种环境中人物和背景在同一场景中的景深和比例关系。

  问:《马街说书人》的拍摄地,马街书会是一个很喧杂的环境,上万人挤在泥泞的场地上观看演出,你是怎样选择器材适合你的拍摄呢?

  答:这组作品是玛米亚7相机配65毫米镜头拍摄的,买玛米亚7时,还没拍摄《马街说书人》的想法。马街书会是上万人聚集在一起围观艺人们演出,想找一个相对静止的拍摄场景是不可能的,玛米亚7的轻便快捷在这个环境中就发挥作用了,由于白天照度很好,镜间快门的震动很轻,可以使用很高的快门速度,准确的将现场气氛记录下来。可以随便和拍摄人物聊着天,一旦觉得某个神态合适,就可以随时拍摄。后来拍摄的《玩社火的人》《集市上的人》等题材都是用玛米亚7相机拍摄完成。

  问:从《孤儿档案》的照片中来看,你又回到了《主人》的拍摄形式上来,但是没有了《主人》照片背景中丰富的细节,代之以档案的形式来交待背景,这么做你是怎么考虑的?器材的选用是不是更加宽泛了?

  答:这一组关于在河南救助1000名16岁以下父母双亡孤儿的计划,我以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件,我要把它拍摄下来。权衡众多的拍摄方案,我最终决定还是利用拍摄肖像的方式,器材又回到了玛米亚RB67。因为应该很庄重、很正式的给孩子们拍摄肖像,通过肖像中孩子们的眼神、服饰、姿态来描写他(她)们的心理状态,毕竟和平常环境中的孩子有心理差异,我选择了黑色作为背景,然后配合自然光,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拍摄,而且速度很快,我要在很短的发放仪式结束之后拍摄完毕,我通常是有一个小时拍摄拍三十到八十个孩子。还要用数字相机为每个孩子拍摄一个头像,作为最后对照档案使用,以免张冠李戴。

  一个合适的题材,必须有相对合适的器材来支撑,器材还有技术都要为照片的内容服务,同时也要把技术藏在我们身后,甚至包括作者想在图片中说的话也要藏起来,使读者在阅读图片的时候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