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网首页 | 论坛 | 博客 | 艺搜
 
 姜健
 http://jiangj.artron.net/
 
  搜索:
 
见证
 
作者:柴中建  发布时间: 2008-09-23 15:29:38
 
 

  看姜健的作品,象被带着去见证某种东西,曾经都是我们最熟悉的。姜健说他只是在拍肖像:场景(物的肖像)——主人(人的肖像),他关心肖像的可构造性(理想图象),充满理性审视的态度是姜健创作的内在动因。“肖像”正是姜健理性审视所见证的东西。

  肖像不仅仅是人的刻画,场景与万物都有自己的肖像。世界被带入“肖像语境”的视角构成姜健作品的特质。场景作为肖像,对姜健来说,可能具有更宽泛的含义。比如剧场,一个剧目留下了场景;一段历史也留下了场景。场景在姜健那里不单单是一些道具物什,场景本就是剧目的肖像,是一个时代剧目的社会化缩影,他关联着我们整整一个时代人的眼睛的注目。时代与公众有一种对肖像亲熟的记忆,由于亲熟反而潜藏在人们的无意识中。姜健准确的捕获着这种无意识,使之成为理想图象。姜健作品中有一组农村家庭场景肖像。当我们看着这些场景照片,看看城市化进程的家庭巨变,想想农民家庭的中堂怎么变成了现代家庭的电视墙的。中堂的记忆与电视墙的变迁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姜健让我们见证并回味着家庭肖像的恒常与多变。姜健拍摄的场景用了最“中正”的视角:正对中堂,中景距离,高低平视,拓宽视角的24小广角镜。姜健在中正中获得正见:这是一个拍摄证件照,拍摄集体留影的视角,一个使照片最具档案性的视角。姜健用这种中正的视角拍摄中国农村家庭的场景肖像,使其具有“法定”的意味——这就是一个时代在消失前留下的东西。姜健的作品达到了立此存照的真实性,足见他艺术创作的深刻见地。在姜健的眼中,时代的烙印是一种混合的记忆,影像要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图象记忆,肖像是见证记忆最恰当的模版。姜健象拍肖像一样拍摄场景,场景成为那个时代的肖像。

  姜健拍摄的《孤儿档案》,肖像化的特征被他引到“孤绝”的风格上。背景完全被一块黑色给遮掉了,孤儿象是一个个孤立的标本,并附有一张张档案表。这些儿童孓然一身,生命完全失去了与其存在背景的关联。姜健创作的这组无背景人像有其明确的表达的意图:有意的切断作为主体的人与现实处境的联系,孤儿的无归属性被姜健用及其简单平实的手法直白的推到读者面前:这些孤儿是谁?他们从哪儿来?谁来容纳他们?。更进一步的创作是,姜健把这些照片单独做成一个文本,一本档案。本应是在派出所户籍科或档案科室存放的社会公民的身份案宗,但《孤儿档案》无存放机构,是黑色背景中的无处境文本,象这些孤儿一样,只是某种见证的标本,丢失在人们的无意识里。

  姜健的作品使我们见证到一种时间的凝固。现实世界那些飞散的如碎片般的瞬间,在姜健的镜下被有序的收拢。我们见到姜健艺术创作中理想图象与客观影像在作品生成中的博弈,姜健的内在张力紧扣着这些要素,拍摄“肖像”的处境成了他独特的工作场所,在此处境中,内心中的可构造图象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姜健在创作过程中力图把摄影机面对世界的方式还原到人的眼睛直接面对世界的方式。姜健的眼光穿越镜头见证着他的“肖像”。读者对其“肖像”的阅读成为面对世界的持续见证。

  文/柴中建/中国学术论坛网主编  同济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2007-3-25北京土桥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