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网首页 | 论坛 | 博客 | 艺搜
 
 姜健
 http://jiangj.artron.net/
 
  搜索:
 
关于《主人》
 
发布时间: 2008-09-23 10:58:37
 
 

  姜健,一位来自河南的摄影家。当年的中提琴演奏家,当他放下中提琴拿起相机十余年后,又成为一名颇有成绩的摄影人。1 995年,他的摄影集《场景》曾经引发摄影界对他创作道路的关注。今天,当他的另一本摄影集《主人》和与之同名的系列摄影作品在北京祥升行画廊展出时,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同一个场景,作者用黑白与彩色,静物与人物两种不同的方式去展示,获得了相异的视觉效果与思考空间。

  为了与更多的同好研究姜健这一创作状况,本刊邀请有关人士座谈探讨图像在读图时代,摄影师与生活、社会、历史的关系及意义和作用。

  本文只摘录了发言者的部分言论,在此特别说明。——编者   

  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何志云

  对于姜健的摄影作品,无论是《场景》还是《主人》,我的体会都是很深的。

  《场景》中每一个瞬间,无论是大的氛围,还是小到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所反映出来的就是中国农民日常生活的状态。

  而在《主人》中,姜健的眼光比过去更多了些概括和包容的能力。因为把镜头直接面对人的时候,选取什么样的瞬间,在这个瞬间中希望表达作者某种体验和思考,应该更具有挑战性。

  姜健是一个用镜头踏踏实实做耕耘和发掘的摄影家,这样的艺术家是越来越少。艺术本身的建设还是需要踏踏实实的精神,需要多年辛勤的挖掘、积累。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文化图存》,我觉得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说,讲的就是文化需要保存,文化是可以靠图像保存下来的。姜健从《场景》到《主人》,反映了他多年对中原大地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这种生存状态背后的所有文化和传统的关注,并通过图像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我们所看到的图片中的人物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肖像、合家欢。这里记录的东西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东西。这些图片如果好好的去研究,历史学家可能会写出非常具有历史意味的作品;社会学家也可以写出中原农村在时代变迁中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作品;文学家也可以通过一张照片,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写出出色的散文。

  好的图片对于时代对于生存状态的记录,具有再度为各个领域的人文科学去参照与生发的可能。这是用一种图片影像的方式。

  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陈申

  《主人》是一本非常有个性的书,书中的所有影像体现了姜健刨作的个性。从作品中人物的眼神里,我们都能够看到一种原始、朴素、富有特色的生活状态;看到农村社会的历史缩影。画面承载很多的信息,很多细节能够耐人琢磨。

  中国摄影报总编:李前光

  姜健的这种创作方式,应该说很多年前就出现了。这种看起来非常死板的、摆布的画面,其实拍出的是非常真实的场景。在这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照片里面是有很多技巧存在的。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做到无技巧、无痕迹的表现。这些图片好象是拍给后人看的。   

  刚才主持人介绍姜健的儿子已“子承父业”,那么我有个建议:若干年后,姜健干不动了,让姜健的儿子故地重游,再找到这些“主人”,再拍一组照片,这意义是否更深远了?

  姜健一直在踏踏实实做摄影,有自己很好的切入点,他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现在摄影界反思、学习和借鉴。

   

  《中国摄影》杂志编辑:曾星明

  我和摄影界的朋友们经常在探讨一些问题,比如说摄影的分类,是否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是对于客观对象的表达的摄影;第二是研究摄影语言的摄影;第三是传达个人情绪的摄影;第四是传达作者思想的摄影。

  姜健的作品,我认为是属于第一类的。在这一类摄影中,画面的构成与构成所传达的信息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到图像与传播。

  传播,一是它必须准确地传达信息,二是其中必须有煽情的意味,所谓煽情就是照片的摄影语言运用得非常好的。我觉得姜健的《主人》,可以说有很丰富的信息,但在摄影语言的运用上略显单调、重复。

  摄影评论雾:刘树勇

  我觉得一个摄影师特别是已经到了这把年纪了,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实际上,一个摄影师特别沉静地做一件事情,而且保证自己思路的延续性是很重要的。我主要讲这种延续性。

  我看了他这组图片,特别是把他挂在墙上后,我感到比画册给我的感觉强烈得多。我觉得他基本上是跟原先他出的《场景》有相当紧密的延续性。我觉得姜健的画面是相当丰富的,他尽可能地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面状态。姜健的作品反映了中原农村、家庭、中堂的信息互补关系。第二点,我觉得他的照片拍摄的方式并不重要,现在的摄影方式已经没有什么新的花招出来了。最重要的就是想。想,倒是最重要的。第一是想,第二是具有规模操作。我举个例子:搁上一粒麦子,一麻袋麦子,还是麦子;再搁上一麻袋玉米,再搁上一麻袋豆子,够上规模以后,它就全变了,叫做粮食。粮食既不是豆子,也不是玉米,它是这一切的综合体,就是规模的效果。所有的具体的东西,集合多了以后,它就上升到了一个形而上的慨念,粮食就是形而上的概念。这时它的意义也就开始表现出来了。《主人》就因其规模大而产生了某种意义。

  摄影理论家:瞿墨  

  我发言的题目就叫《真正地做主人》。

  第一点,在人类走向一体化的时候,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时候,各个民族都在打捞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

  第二点,中原老百姓是中国老百姓典型的代表,反映出了中国老百姓从当家族的主人,到开始当个人的主人。这是经过由家族到个人的解放,然后走向做国家主人的这样一条非常曲折的道路,这是个几百年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从这些照片中也能反映出来,由不自信到自信,由不能安排自己的命运到逐渐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西方是由个体到群体到国家,他们诞生的是人权的国家;咱们是由家族到个人到国家,诞生的是主权国家。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21世纪是主权与人权统一的时代,做自己的主、做国家的主,做家族的主。

  第三点就是回归民主,回归民本。人民一定要做自己的主人,用“主人”来命名画册是非常不容易的。“主”少一点是“王”,姜健拍的不是文人,不是精英。他拍的是“土”字上多一点(土加一与.即为主)的农民。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王本位”、“官本位”的社会,而“人本位”应该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就是要靠自己的本性来把握生活,把握命运。三者统一了才真正回归了“民本”“民主”,这就是“主人”的最高境界。   

  姜健

  有人经常问我:“你的作品是属于哪一类作品?”我没想那么多,包括我的《场景》,没有准确的定位。《场景》和《主人》发表后,纪实摄影的人说我这个不纪实,沙龙摄影的人说我的作品不艺术。  

  我认为照片应该有一个定位,问题是这个定位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研究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的学者,还有所有使用和欣赏这些作品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人把它当成是后现代的影像艺术。让我说,它就是个社会文献类的记录,留给后人看。《主人》我拍了8年,其实不是天天在拍,我只是心里想着有这么当子事。我只选取了农民生活中最小的一个点,图片不是万能的,装不了更多。但一幅照片中信息量应该尽可能大。我用多一点的时间,做一件最小的事,接触最底层的人,走进每一户人家,他们是这个家庭的主人,我就为这个家里的主人拍照。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在摄影上,自己把那么一小点事干好就不错了。

  从这些照片中看到的永远是一个片段,即使周围的环境已经表现得很清晰,但并不全面。中国大多数农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是太好,可是,他们照样是这个环境的主人,照样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幸福和痛苦。影像展现的永远是一个断面,我们怎么可能用一张照片说很多事呢?   

  当然有人会根据照片产生联想,产生多义性,但那是受众的事。作为摄影家,我们不是靠联想,靠的是深刻的观看,来不得半点悠闲。即使这样,照片的真实性依然会受到质疑,我已经在照片中夸张了他们的幸福感,我已经在用照片撒谎了。

  姜健之妻:徐伶娜

  姜健搞摄影快20年了,他最初也是追求唯美的东西,拍一些花花草草。姜健的性格是比较中庸的,当初搞音乐时选择的是拉中提琴,并不是出类拔萃的小提琴也不是衬托别人的大提琴。在一个大乐队中属于承上起下的角色。当初离开乐团,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性格中缺少那种近乎疯狂的激情。他看中了摄影,摄影能够用静静的方式表达自己。从一开始,他就把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去实践。姜健的脾气在生活上表现得很固执,在艺术上这种固执就变成执着了。

  我曾多次和他出去拍照,和他一起走家串户,所以对这些作品的感受也更深切一些。现在再看这些作品无论你曾是否生活在这种场景中,你都能够从中感觉出来还有这样一种生活存在着,尤其是有过这种生活经历的人,更能够回忆起这种生活的苦辣酸甜。

  其实,姜健很狡猾,他会用一种最朴素的图像,不露声色地把你引入他想表达的情感中去。

  摄影家:彭冬平

  《主人》的名字很容易引起歧义,当然刚才姜健已经解释过了,是用它最原始的意义。但这种歧义会削弱你艺术表达。中国从古到今的评论都容易由个人的联想走向荒谬,比如看到一朵小花,就要想起少年儿童,就能想到祖国的未来,有些联想就显得很可疑,就显得毫无意义。

  姜健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文字,相对文字来讲,他的片子拍得更朴实一些。或者说文字还不够朴实,比如,你可以记录他们当时说的话,他们的经历用他们的话说出来,这样就和照片谐调了。

  还有就是,你的这些照片都是彩色的,当然为了真实记录,为了一些细节,尤其是表现中国农村对色彩的好恶。但是这样一来,照片就显得太漂亮了。

  前卫艺术家:焦应奇

  在信息传达方面,我的观点可能和在坐的各位有点矛盾。这些照片可能对文化人类学的摄影提供了一点可能性。

  我自己的看法是,在信息社会,图像经验光停留在表面是不足的,社会的形态文化价值在转换,信息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一些新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第一个就是信息的直接传达。我的作品,我想做什么,理念是什么,表达的信息是什么,这些东西是我原创的、最直接的东西。

  很多摄影作品它的成功在于它象艺术,它的失败也在于它象艺术。

  我认为艺术有两种,一种是概念内的艺术,一种是概念外的艺术。

  前者是说艺术家首先根据一个艺术概念来工作,他一切追求的目的和价值都来自文化概念的本身,这样的艺术家往往是艺术家个案不断繁衍的表现。还有一种艺术家是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思想是第一位的,他要调整艺术概念,通过艺术作品,通过各种实验探索而形成一种新的,建构性的理念,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创造性的。几乎所有大师都具有后者的特征。在关注摄影也好,关注图像经验的变革和实验也好,这种观点可能对大家有个参照。

  注:本文是2001年元月由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主人》— 姜健摄影艺术研讨会纪要。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