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网首页 | 论坛 | 博客 | 艺搜
 
 姜健
 http://jiangj.artron.net/
 
  搜索:
 
河南的古戏台
 
作者:姜健  发布时间: 2008-09-23 10:35:12
 
 

  戏曲文物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它是戏曲艺术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考古手段研究戏曲历史现象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戏曲文物是戏曲文化形态的物化表现,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始终渗透在社会、人文、历史的长河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主体属于俗文化的范畴,它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戏曲文物则是这种关系在人们心理反映中的物质凝结。因此,戏曲文物也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古戏台正是研究戏曲的起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它伴随着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作为戏曲演出场所的古戏台在古代的称谓有很多,如戏楼、午楼、乐楼、歌台、歌午台、乐亭、歌午亭等,我们现在把它统称为古戏台。随着我国戏曲史、志、论的研究工作深入与普及,人们对古戏台的考察研究也越加关注。

  走近古戏台,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万花筒。研究一个古戏台的历史,要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艺术史学、金石学、古建筑学、文献学、美术学等等学科,而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开掘,它会联系到历史、文化、商业、经济、宗教、民俗、建筑、美术、音乐、书法、自然地理,甚至政治、军事等领域。比如我们看一个古戏台,是从其建筑开始的,戏台是戏曲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产物。诸如舞台建筑的规模,前后场及上下场门的设立,舞台美术和采光,音响等方面的特殊构造等等,都必须适应戏曲表演体制的需要。戏台的布局和位置,也要与周围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并且要符合一定的观演关系和传统的欣赏习惯。古戏台建筑向人们展现了以上方面的经验和发展规律。

  戏台上的戏曲壁画、彩绘、木雕、石刻等,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剧目、人物、脚色、脸谱、服装、道具、舞台调度场面诸方面的状况。

  台柱上的戏曲楹联,显示了人们对戏曲艺术各方面的审美意识、道德伦理、艺术情趣及社会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戏台上的艺人题壁,留下了班社(名称及组织机构)、剧种、剧目、演员、脚色行当、脸谱、服饰、乐器、道具、纪年(演出时间)、戏诗等墨迹,提供了艺人演出生活和心理活动的情况。

  戏台碑记记录了当地戏台的修建过程、规模和戏曲活动的一些常规和特性。同时,也记述了各种乡社组织活动等更加广泛的社会背景。

  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来参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如果了解和掌握了上述规律,这对如何利用影像准确、系统、全面的记录有关古戏台的现状和环境,将会大有益处。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和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的一位戏曲文物专家合作,于1985年开始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对河南境内所有现存的一百多座古戏台进行了详实深入的记录与普查。这是一次具有田野调查性质的有关戏曲文物的系统研究工作。

  在这项工作中,我主要的任务就是用影像来记录河南这些古戏楼的遗存与现状。现在我们看到的这50余幅图片就是在大量的资料图片中选出的一小部分。

  二十年前我们做的这项工作,条件是十分艰苦的。那时我们大部分时间是身背几十斤重的器材爬山涉水走村串乡的步行调查,最长的一次是在安阳以北的山区整整走了45天,走访了十几个乡镇,找到几十座戏楼和有关戏楼的碑刻。脚下的旅游鞋都磨穿了洞。但是我们这次却掌握了一个地区较为详细的古戏台分布情况,这为今后的普查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当时材料费用也很短缺,我的反转片只有在拍摄重要的戏楼和非用彩色不可时才会慎用,因此现存的图像资料大部分是黑白的图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十年过去了,我在河南境内拍摄过的上百座古戏台除后来被定为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以外,大部分散落在乡间村镇的古戏台都已不复存在,或面目全非。因此,这些影像就是我们后人研究河南古戏台的唯一见证了。它们的价值会随着岁月的斗转星移而越显珍贵。

  因此,用摄影的手段来保护和研究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姜健 

  2004.2.28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